儿童图画书阅读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8年12月12日上午,儿童图画书阅读研讨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紫金厅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南师大教科院儿童图画书研究中心主办,江苏省视讯传媒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台湾地区的图画书研究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名幼教教研员、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及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系孔起英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张序余副校长,台北市立大学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林佩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杜悦艳副教授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副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张序余校长在讲话中强调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在儿童早期发展解读培养阅读习惯的必要性,鼓励南师大图画书研究中心为儿童阅读做更多的推动和促进。杜悦艳副院长从儿童发展角度阐述图画书要关注儿童内心的需求,分析图画书的课程资源价值,强调图画书教育需要理念和立场。大会开幕式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题报告一
幼儿图画书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以台北信谊实幼的深度阅读研究为例
(台北市信谊基金会附设实验幼儿园 2010.9—2014.7)
开幕式后,台北市立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林佩蓉教授为与会者带来题为《幼儿图画书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以台北信谊实幼的深度阅读研究为例》的主报告。这一报告基于林佩蓉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针对大班幼儿关于“幼儿批判性阅读”的长期研究,林教授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研究的具体策略以及丰富的研究发现。
报告伊始,林佩蓉教授指出,在信谊基金会的支持下,幼儿园的孩子拥有丰富的阅读资源,但是孩子阅读的品质却如何无从知晓,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林教授及团队依据国际阅读评比测试PISA和PIRLS的数据,了解台湾孩子在阅读表现上的困难及问题,并就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进行转化评估,了解教师对绘本的涉猎范围及喜好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儿童图画书的研究趋势,确立了以“绘本阅读讨论方案”促进“幼儿绘本深度阅读”和培养“幼儿批判性阅读能力”的研究目标,提出了“老师是不是能做到深度讨论”和“孩子是不是能做到深度理解”两个研究问题,以此展开长达六年的研究。
林佩蓉教授通过录像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研究的具体过程。研究分为酝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第一阶段酝酿期,教师检视图画书资源,选择适合幼儿年龄、适合幼儿讨论的绘本,详细记录每一次课程并讨论省思每一次课程,但是其团队发现这样并不能达成课程目标,经过教师的省思,林教授及其团队认为选书需聚焦,要更有连贯性;提问需要更精准,更有层次性。
于是在第二阶段发展期,林教师及其团队重点研究选书及如何提问等相关的问题。林教授提出教师可以聚焦一位作者,引导幼儿对该作者的系列作品进行讨论,并参考PIRLS阅读理解测验架构有层次地提问,最后将书进行分类、排序、统整、归纳,进行跨文本讨论。在如何选书的问题上,林教授指出,书的选择应该考虑幼儿、教师及文本三方面的特点。书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发展阶段的能力,书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书的选择还要符合老师的个人兴趣,内容也要符合教育哲学的要求;书的文本内容要有故事性,有讨论性,书中的插画应该符合故事的线索,文本的形式应该多元,且风格要独特、具有美感。林教授指出其团队教师每个学期会对绘本进行挑选整理,在考虑绘本主题和共通性的基础上,从三十本绘本中挑选八到十本作为一个学期的阅读内容。在对这八到十本绘本进行排序的问题上,林教授还指出对绘本进行排序要考虑绘本的难易度、主题、谈论的议题等多种因素。之后以一到五本为一个单元进行跨文本归纳,在八到十本的时候再和孩子一起回顾,以了解孩子对前面绘本情节的记忆情况,和对绘本故事的理解程度。整个学期结束之后,教师会做一个后段的整理。架构就是一个学期针对一个作家,中间有一个段落,结束有一个后段,最后教师再对整学期的绘本进行整理。林教授对小孩子的期望是孩子喜欢绘本,教师不要求孩子两三本一起读,只是希望孩子读了绘本之后可以理解绘本的重点就可以,不要求其进行跨文本的讨论,但是她认为如果教师设计得当,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跨文本讨论。
在第三阶段成熟期,林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特点,分别为小班、中班、大班规划三年课程架构;并且更加关注家庭的参与,进行跨界合作并推广和交流。首先,针对小班孩子喜欢听故事,喜欢重复性高、活动性强的特点,林教授提出小班绘本的选择要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指出了小班孩子重视口语肢体的表达、对讯息习惯于直接提取和预测、喜欢创造性思考以及图像直觉判断,并根据小班孩子的发展特点选取五味太郎、艾瑞卡尔、林明子及刘旭恭等人的作品进行多元阅读指导,以作家系列进行,帮助幼儿养成对作品风格的觉察意识。根据中班孩子喜欢多一点变化、趣味性高的图画书以及特别关心友伴关系的特点,林教授指出中班幼儿的阅读发展的应重视多元媒体创作、重视预测和推论、注重培养幼儿的逻辑性思考以及培养幼儿对角色情节的具体辨识能力,对中班幼儿的阅读指导应该以议题与作家系列并行,引导幼儿从多元阅读慢慢发展为深阅读。依据大班孩子理解力增强,能尝试诠释、比较、归纳,可培养自己想法的特点,林教授提出大班孩子的应重视图像表达想法的能力的培养,学会对作品的整合诠释和比较评估,重视批判性思考和主题概念归纳能力的提高,大班孩子的阅读应以议题与作家系列并行,发展深度阅读与讨论,并为大班幼儿推荐李欧·李奥尼、安东尼·布朗以及汤米·迪波拉等人的作品。
此外,林教授还探讨了幼儿阅读中提问的方式,介绍了家长读书会的组织,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儿童、老师、家长及研究人员等各方人士都获得成长。林教授指出,家长是推动阅读最重要的对象,亲子共读的首要目的是让家长亲身体验,从而更加支持孩子的阅读;第二个目的是让家长发现绘本不只是适合小孩读,绘本也适合成人阅读,成人可以通过绘本看见孩子也认识自己;第三个目标是引导教师关心孩子的家庭背景、意识形态,了解孩子想法与家庭的关系,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之后,林教授结合李欧·李奥尼的作品《田鼠阿佛》生动详细地阐述了提问的方法,她指出提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提问,第二层次为诠释理解,第三层次为批判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发现角色的共同之处,发现风格的共同之处。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不一样,大班跨文本讨论的现象更明显。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大班的孩子可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整合,然后进行绘本等创作。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表达方式,幼儿在班级的区角可以重现自己在绘本上积累的经验。在教师的指导方面,林教授认为老师必须以自己的成长增进引导幼儿讨论的能力,教师要理解、小孩的表达,随时监控对话,对照阅读能力架构,提升设计问题、提问、回应问题的能力,看到孩子与书本产生的连结与共鸣,不断提高自己的绘本阅读素养。
最后,林教授指出所有研究的初衷就是让大家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最初接触到图画书之后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种体验是尤其重要的,这也与《指南》中提出的让幼儿喜欢上阅读的本质是相同的。同时,林教授总结了儿童图书的价值:书,其实不只是白纸黑字,而是由作者赋予了想法、情感、意义与价值,而孩子也可以做得到。
南京师范大学 刘少冰 刘倩 | 整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